当年,日本陆军里有支特别的部队,号称“日军之花”——关东军。它直接听命于天皇,战斗力更是吹得天花乱坠。
这支部队,侵华时冲在最前面,跟苏联人对着干也当仁不让,可把中苏两国都恨得牙痒痒。
但二战快结束,日本全线溃败,这“日军之花”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很快就走投无路。
1945年8月,苏联红军百万大军像潮水一样涌进中国东北和朝鲜,对日军发起猛攻。
曾经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加上伪满洲国那些兵,没多久就稀里哗啦,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仗打下来,据说八万多日军阵亡,还有将近六十万部队被俘虏。你说这仗打得有多惨?
一下子抓了这么多俘虏,苏联人也犯愁了,这可怎么安置啊?
除了少数人被放了,或者死在战俘营里,最终被运到苏联的关东军俘虏,估摸着有五十多万。
他们被分开关在两千多个大大小小的战俘营里,真是密密麻麻,哪儿都是人。
这些俘虏很快就被苏联政府盯上了,哎呀,这不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嘛,战后重建的“耗材”啊!
他们被强制去挖矿、砍树、修铁路,净是最苦最累的活儿,简直就是牛马不如。
活儿累得要死,吃的却少得可怜,简直难以想象。战俘们常常只能自己种点土豆,勉强填饱肚子。
对大部分男性的关东军俘虏来说,西伯利亚的严寒和饥饿,那是天天得面对的“天敌”。
但更让他们打心眼儿里发怵的,竟然是苏联女护士!每次一看到她们,腿都吓软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而在这几十万人里,那一万多名关东军女俘虏,她们的遭遇更是惨绝人寰,简直是说不出的悲歌。
当年被运到苏联的五十多万关东军俘虏,最后活着回日本的,竟然只剩下二十万人左右。
这意味着至少三十万人,要么死了,要么失踪了。就连日本裕仁天皇的亲侄子,据说最后也只剩下骨灰。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些好不容易回到日本的幸存者,也没得到什么好脸色。
他们不仅被家人嫌弃,连日本政府都不认他们是退伍军人,仿佛他们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这简直是二次伤害,让人听了都替他们难受。
老账旧恨
苏联人对付敌人,那可是出了名的铁腕。关东军和苏联的这笔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得从日俄战争那会儿说起。
当年,关东军的前身就跟沙俄军队狠狠地干过一架,双方都伤亡惨重,十万人都打不住。
仗打完了,沙俄没办法,把关东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权益都给了日本。日本就趁机组建了关东军。
1931年,关东军占了中国东北后,就一直把苏联当成心头大患。他们不光拼命扩军,还在边境上三天两头找茬。
迫害苏联老百姓,抢人家的财富资源,你说这矛盾能不越来越深吗?
1939年,关东军更是主动挑起了诺门罕战役。虽然最后关东军因为战术和装备不行,输了。
但这场仗还是让苏军损失不小。诺门罕之后,苏联对关东军的恨,那真是刻骨铭心了。
后来,英美这些西方国家一个劲儿地拉拢苏联,说服他们对日宣战。
苏联也同意了,条件是能拿到千岛群岛和库页岛(这俩地方本来是中国的)。
于是,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大军开拔远东。
纸老虎变身
然而,这时候的关东军,早不是当年那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了,战斗力那是大不如前。
原来,诺门罕战役让关东军的主力部队损失惨重。后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陷入泥潭,又从关东军里紧急调走了三十万兵力。
日本本以为这支精锐能扭转太平洋的战局,结果呢?谁都没想到,在中国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关东军。
一到了太平洋战场,就被美军打得屁滚尿流,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最后,这些曾经的精锐,全都成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炮灰。
虽然主力都没了,但关东军还没完全放弃。他们又补充了几次兵力,总人数一度达到了七十五万。
可这些新来的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未成年人,还有些是从其他战场上败下来的残兵败将。
他们的战斗力实在有限,而且普遍没什么战斗意志,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到了1945年,为了保卫本土,日本又一次从关东军里抽走了大量主力,连三分之一的物资也一并运走了。
这时候补充进来的,全都是没怎么训练、素质极差的新兵,大部分年龄都超过四十岁,或者还不到十五岁。
所以,当苏联红军全面进攻关东军的时候,他们根本没能力造成多大的杀伤。
要是没有8月15日的天皇终战诏书,关东军及时投降,他们的损失恐怕会更惨。
苏军这次一下子抓了六十万日伪军俘虏,这在苏联红军的战争史上,可是头一回,前所未有的数字。
这么多俘虏,斯大林一开始也头疼得很,这可怎么处理啊?
他左思右想,最后想出了一个“妙招”。他琢磨着,苏联刚打完仗,国内劳动力缺得很。
不如就把这些关东军俘虏运回国内,当免费劳动力,让他们在异国他乡自生自灭得了。
这招简直是一举两得,完美!斯大林一声令下,苏联红军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用火车把这些日伪军俘虏押往遥远的西伯利亚。接着,他们被分发到苏联各地去搞建设。
哪儿有新工程,哪儿就能看到关东军俘虏们劳作的身影。
当然了,绝大多数俘虏都被送到了西伯利亚。因为那时候苏联正在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
可苏联老百姓都不太乐意去那儿干苦力,所以这重担,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日军俘虏的肩上。
冰天雪地炼狱行
西伯利亚,那地方简直就是个冰窟窿!冬天漫长,气温低得吓人,环境恶劣到极致。
想在这种地方活下来,没点儿顽强的毅力和生存能力,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尽管身处绝境,有些关东军战俘一开始还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成了俘虏。
可苏联人哪儿会惯着他们啊?这些战俘根本不知道,他们被俘没几天,苏联就出台了一份文件。
文件名字叫《关于日本陆军战俘的接收,住宿和劳动利用》,说白了,就是强制征用这五十多万关东军战俘当免费劳力。
他们被要求在西伯利亚自力更生,自己盖房子住,还得想办法弄吃的。
因为当时的苏联,也根本养不起这么多俘虏。
关于关东军战俘的具体人数,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总数在五十万到六十万之间。
这可不光是关东军士兵,还包括日本在千岛群岛、库页岛等地的驻军,甚至连中国东北、朝鲜以及附近岛屿的日本官员,都被一起俘虏了。
关东军俘虏们最主要的活儿,就是伐木、修铁路和种地。
就拿贝加尔到阿穆尔干线这条对苏联经济至关重要的原油运输线来说,就有多达二十万关东军俘虏集中参与修建。
可以说,这条运输线,基本上都是关东军俘虏用血汗修出来的。
在西伯利亚修铁路,那跟别的地方可完全不一样。那里的冻土层特别厚,天气又冷得要命。
关东军俘虏刚到西伯利亚时,身上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搜刮一空,带的衣服也少得可怜。
苏联方面又不给足吃的,所以他们在那儿修铁路,那种痛苦,简直比死还难受。
不过话说回来,跟日军当年搞的“丹巴死亡行军”比起来,苏联人还算是“客气”了。
他们并没有刻意去折磨关东军俘虏,顶多就是俘虏偷懒的时候,用皮带或者木棍简单教训一下。
在西伯利亚那种鬼天气下,只有少数耐寒的作物能种活,其中土豆就是最主要的。
所以,土豆成了关东军俘虏们每天的主食,“关东军在西伯利亚挖土豆”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很多关东军俘虏活生生地被冻成了“西伯利亚牌冰棍”。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就算他们死了,苏联人也照样要榨取他们最后的“价值”。
这些死去的俘虏,竟然被扔到火炉里当柴火烧掉,骨灰撒到田里当肥料,美其名曰“环保无公害处理”。
最离谱的是,烧自己同胞尸体的活儿,竟然也落在了关东军俘虏自己头上!
一开始,他们心里当然不忍,可时间一长,干的次数多了,竟然也变得得心应手了。
甚至有传闻说,他们会把那些跟自己意见不合的同胞,活生生地推到火炉里烧掉!你说气不气人?
被冻死其实还算是一种解脱。那些没被冻死,而是冻伤或者得了肺炎的俘虏,那才是真正的生不如死。
他们根本得不到有效治疗,只能带着病痛继续干活。在疾病和劳作的双重折磨下,常常拖好几个月才痛苦地死去。
仅仅在1945年到1946年的第一个冬天,关东军俘虏的人数就锐减了三分之一。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活活丧命于严寒、饥饿和疾病的摧残。
“女魔头”和“香饽饽”
除了天灾,关东军俘虏们最怕的,就是苏联女护士。每次一见到她们,俘虏们就吓得直哆嗦,恨不得立马找个地洞钻进去。
这是咋回事儿呢?原来啊,苏德战争让苏联损失了上千万人口,大部分都是年轻力壮的男人。
这导致战后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很多活儿都得女人来干,适婚女性也普遍愁嫁。
关东军俘虏到了西伯利亚后,苏联“好心”地建了些医院,说是出于“人道主义”。
可这些医院条件简陋,药品也少得可怜,但苏联女护士的数量却多得惊人。
她们跟关东军俘虏接触最多,而且手里还有特权,能决定俘虏是病是没病,要不要治。
说白了,一个关东军俘虏的生死,几乎就在这些苏联女护士的一念之间。
她们可以把有病的俘虏说成没病,让其继续干重活,直到被冻死、饿死或病死。
当然,这些女护士刚来西伯利亚,可不是为了害人。她们的“神圣使命”,是确保每个日本俘虏都能干活。
带着这份“使命”,一大批“半吊子”水平的苏联女护士来到了西伯利亚。
她们不少人自己就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或儿子,心里憋着一股子怨气。
结果,关东军俘虏就成了她们发泄情绪的对象。
比如,有时候关东军俘虏受了伤,女护士简单检查一下,就把他们拉进手术室。
为了省事儿,也为了避免麻醉的麻烦,她们常常选择最简单的无麻醉手术。
这可把俘虏们疼得在手术台上撕心裂肺地惨叫,不少人甚至直接痛晕过去。
还有些女护士对待俘虏更粗暴。俘虏身体虚弱或者生病了,她们会给吃些来路不明的食物和药。
说是能补充能量和维生素,结果很多俘虏吃完就上吐下泻,干活时虚脱,不少人因此死于事故。
总之,在这些苏联女护士眼里,关东军俘虏就是牛马一样的劳作工具,任由她们打骂使唤,连生死都捏在人家手里。
后来,在日本方面的不断抗议下,苏联对俘虏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虽然没全部遣返,但生活条件多少改善了点,比如开始发少量大米,也要求女护士们对俘虏好点。
随着俘虏和看守关系拉近,苏联女护士和关东军俘虏之间,竟然还擦出了“火花”。
那些独守空房的女护士,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有时会强迫俘虏发生关系。
时间一长,甚至不少人还真产生了感情,有的甚至结了婚,这让苏联政府都屡禁不止。
后来,苏联干脆出台法律,规定那些没犯下大罪,又对苏联建设有贡献的战俘,可以跟苏联女性结婚,还能获得苏联国籍。
这招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能增加人口,算是一举两得。
但能跟苏联女护士结婚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俘虏只是被发泄的对象。
你可别以为这是什么“好事儿”。因为苏联女护士看中的,都是那些身体健康、长得帅的关东军男性。
这些“香饽饽”每天都遭到胁迫,甚至一天被强迫好几次。再强壮的男人,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这就是为什么关东军俘虏每次见到苏联女护士,都会吓得腿软的原因。
在五十多万关东军俘虏里,大概有一万多名女性俘虏,她们大多是随军护士、后勤文员或者随军家属。
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女性,因为没来得及撤离,最终被苏联红军俘虏了。
在东北那会儿,苏联就曾扔掉一部分被认为“没价值”的女性。
她们被迫在东北流浪,忍饥挨饿,还可能遭到报复,结果很多人就这么死了。
少数幸存者后来遇到了八路军,才得到了人道救助,被编入医护和后勤队伍,不少人还被送回了日本。
然而,更多的关东军女俘虏被送到了苏联。她们体力、耐力都不如男性俘虏。
所以在去西伯利亚的漫长路上,不少人就因为寒冷、饥饿和疾病而丧命。
那些活着到了西伯利亚的女俘虏,一看那里的环境、待遇和工作,心里就想:还不如死在半路上呢。
关东军女俘虏必须自己动手搭营地,没人能帮她们。
很多女俘虏直到死去,也没能搭好一个像样的住处,结果只能在大雪里风餐露宿,饱受严寒和饥饿的双重折磨。
最终她们的结局可想而知。女俘虏的劳动强度虽然不如男性那么极限,但活儿依然很重。
那些体力活让她们根本扛不住。她们中有不少人因为实在受不了这种日子,最终选择了自杀。
对女俘虏来说,最可怕的还是那些苏联看守士兵。
每到晚上,就有不少女俘被拉到苏军军营里。当附近的俘虏听到军营里传出凄厉的惨叫声时。
他们就知道,又有女俘虏遭罪了。这些被拉走的女俘虏,往往要面对多人的非人折磨。
每次她们被送回来时,都是衣衫不整,精神恍惚。
不少人因此精神失常,变得痴呆、癫狂,可见她们遭遇了怎样的惨痛经历。
甚至有不少女俘虏被拉走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苏联士兵谎称她们是病死了。
但实际上,她们很可能是被活活折磨致死的,尸体则被随意扔到荒郊野外,或者同样被推进火炉里烧掉了。
根据日本方面统计,死在西伯利亚的关东军女俘虏大约有三千五百多人。
这还不包括那些失踪的,以及被遗弃在中国东北的女性。
当然,这些关东军女俘虏虽然没有直接上战场,但她们也是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一部分。
她们理应为自己的行为接受惩罚。然而,苏联人如此对待她们的方式,却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那些最终回到日本的女性幸存者,其实也带着很深的心理阴影。
西伯利亚的天空或许依然湛蓝,但留给她们的,却只有无尽的痛苦回忆,一辈子都忘不了。
回家的路,更伤心
对关东军俘虏来说,回到家乡,可能也算不上什么好事,反而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
关东军俘虏刚到西伯利亚没多久,日本就通过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开始跟苏联交涉,要求遣返。
苏联表面上说好商量,可实际上的遣返进度,那叫一个慢啊。
而大部分关东军战犯,都在苏联境内接受了审判。
到了1950年,苏联突然宣布,日本俘虏的遣返工作已经结束了。
可日本舆论界哪儿能信啊?《每日新闻》、《读卖新闻》这些报纸,都公开质疑苏联是不是还关着大批俘虏。
他们一个劲儿地追问,那三十万下落不明的日本人到底去哪儿了?
从这些消息就能看出来,除了那些死在苏联的、失踪的,以及入了苏联国籍的。
实际回到日本的幸存者,最多也就二十多万人。甚至很多人觉得,连二十万都不到,可能更少。
为啥这些数据这么难统计呢?一方面,是苏联那边在信息上“搞鬼”,他们根本没完全公开俘虏的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也跟日本战后对待这批关东军战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社会普遍认为,关东军俘虏是国家的耻辱。他们还在苏联接受了“改造”,给苏联建设出了力。
所以,这些归国者被看作是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而且,那时候的日本社会正乱着呢,经济发展也没完全恢复。政府根本没能力安置这么多关东军俘虏。
于是,日本政府就选择了“选择性忽视”。他们既不承认这些归国者的退伍军人身份,也不给他们发任何救济金。
说白了,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这些战俘回国后,没工作没收入,经常向政府申诉。
可他们的请求,最终都被驳回了。你说这讽刺不讽刺?
反倒是俄罗斯后来做了一件让人稍感安慰的事儿。他们出台法令,给这些关东军俘虏颁发了劳工证书。
还委婉地道了歉。可日本政府呢?对此却始终保持沉默,一个字儿都不提。
在所有日军部队里,关东军是回国最晚的一批。早在二战结束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
都已经把俘虏遣返了,而且在人道主义方面也做得相对好一些。
那些早批归国的俘虏,回国后积极投身日本战后重建,依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可关东军回国的时候,日本刚恢复主权国家地位,日苏之间也还没恢复正常关系。
这正是日本发展最困难、日苏关系最僵的时候。
此时,一大批从苏联回来的战俘,无疑会对日本社会造成负面冲击,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笔者以为
关东军战俘在苏联西伯利亚的经历,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他们从曾经的“日军之花”,沦为任人宰割的劳力工具。
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致的摧残。作为战败者,他们被过度剥削,最后还被自己的社会遗忘。
这段历史,不光是对战败者的惩罚,更是特定时期下,战争对人类尊严和生命价值的极端践踏。
这段沉重的往事,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战争有多残酷。
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对基本人道的尊重和保护,都不能丢。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在未来重演,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国家认可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