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披露的一篇文章引发广泛关注。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军官迈卡·尼多弗勒在《军事评论》期刊上提出一个看似矛盾的论点:若中美爆发冲突,美军在作战同时应优先保护中国港口不被彻底摧毁。这一“未战先谋战后”的设想,表面上兼顾军事需求与经济理性,实则暴露了部分美国战略研究者对中美关系本质、战争不可控性及中国实力的深层误判。

尼多弗勒的论点建立在一条清晰的逻辑链上:首先,美国不可能完全战胜中国;其次,战后全球经济秩序仍需运转,中国港口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必须保留;最后,彻底摧毁这些港口将重创美国自身经济。他主张对港口实施“精准打击”,仅破坏关键设施使其短期瘫痪,避免永久性损毁,以便战后快速修复使用。

这一设想折射出美国战略界的矛盾心态:既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压制中国,又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达3.73万亿元人民币,涵盖服装、电子产品等民生必需品。以洛杉矶港为例,42%的货物吞吐量来自中国航线,其中电子产品占美国市场供给的35%。若中国主要港口瘫痪,美国超市货架可能在一个月内空置过半。这种经济绑定关系,使得“保护中国港口”成了美国眼中的“理性选择”。

然而,这一设想存在三大根本性认知偏差,误判战争可控性:假设美国能单方面掌控冲突节奏,忽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反击意志和能力。现代战争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一旦开启便难以精准控制升级范围。
低估中国反击能力:中国已构建覆盖“陆海空天网”的立体防御体系,区域拒止与战略反击能力显著提升。东风-26、长剑-100等导弹系统可覆盖第一岛链至关岛区域,东风-41、巨浪-3等战略核力量更是形成有效威慑。
夸大美国供应链主导权,忽视全球化背景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中国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上海港连续十余年位居世界第一。强行剥离中国供应链将引发全球经济系统性风险。

美方的设想恰恰印证了中国国防建设的必要性。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已具备多维度反击能力,由东风、鹰击等系列导弹组成的打击网络,能对亚太地区美军基地形成有效压制;新一代洲际导弹与潜射核力量确保了对美国本土的制衡能力;网络战、电子战等新型作战方式可对敌方关键基础设施实施精准反制。
若美军冒险攻击中国港口,必将触发全方位反击。届时不仅亚太美军基地难保安全,美国本土的旧金山、洛杉矶等港口同样可能沦为战场。历史反复证明,大国冲突从未有“可控”先例,珍珠港事件、古巴导弹危机等均表明,局部摩擦极易升级为全面对抗。

尼多弗勒的设想本质上是一种“战术精明、战略短视”的表现。其背后反映的是美国面对中国崛起时的焦虑心态,既想维持霸权地位,又无力承担完全脱钩的代价。这种矛盾心理导致其战略构想常陷入自我悖论。

实际上,中美经济总量占全球40%以上,双边贸易关系着数百万就业岗位。2024年中美贸易额虽受政策影响仍保持高位,证明市场规律强于政治操弄。
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应建立在导弹瞄准器的准星上,而应立足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基石。唯有承认“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现实,才能避免将太平洋变成大国博弈的角斗场。
国家认可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