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带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常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他却哭得撕心裂肺;你耐着性子讲道理,他反而闹得更凶。
其实,孩子撒泼打滚不是故意捣乱,很多时候是因为“我说的你不懂,我的感受你不在乎”。
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理解的滋养——你懂他为啥哭、为啥闹,他才愿意好好跟你说;要是总觉得 “小孩子懂啥”,他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喊出自己的委屈。
1、被理解的孩子,心里不憋屈
孩子的世界很小,一点小事在他看来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你觉得“不就是个玩具吗”,可在他眼里那是每天陪他睡觉的“好朋友”;你觉得“哭啥,摔一下又不疼”,可他疼的是“你为啥不问我疼不疼”。
展开剩余81%被理解的孩子,知道“我的感受有人在乎”,自然不用撒泼就能解决问题。
小区里的乐乐,有次不小心把妈妈的杯子打碎了,吓得直哆嗦。乐乐妈妈没骂他,蹲下来问“是不是手被划到了?吓着了吧?”
乐乐哇地哭了,说“我不是故意的”,妈妈说“妈妈知道,下次小心点就行”。从那以后,乐乐做错事总会主动说,再也没撒过谎。
而邻居家的小宝,有次在超市想买个奥特曼,妈妈说“家里都有好几个了”,小宝有点不开心,妈妈又说“别不懂事,再闹我就揍你”。
结果小宝当场躺在地上打滚,妈妈气得脸红脖子粗,最后硬把他拖走了。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玩具,是“我想要的你能懂”;你给的不是拒绝,是“你的想法不重要”。
要是孩子有啥小愿望、小委屈,先别急着否定,蹲下来听听他咋说,哪怕最后不能满足,他也会觉得“妈妈懂我”,不至于非要撒泼才能让你看见。
2、不被理解时,撒泼是孩子唯一的“语言”
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用复杂的话表达自己,心里的委屈、着急说不出来,就只能用哭、闹、打滚来告诉你“我不舒服”。
就像刚学说话的宝宝,饿了不会说“我要吃饭”,只能用哭来提醒你。
刘梅的儿子豆豆,有次在幼儿园回来就闷闷不乐,刘梅问他“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他摇头;问他“是不是作业没写完”,他也摇头。
刘梅不耐烦了,说“你到底咋了?不说我不理你了”。结果豆豆突然躺在地上哭,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后来刘梅才从老师那知道,豆豆是因为画画被同学笑话了,可他不知道咋跟妈妈说,只能用闹来发泄。
其实豆豆一开始是想好好说的,可妈妈总按自己的想法猜,没给他表达的机会。
孩子就像个迷路的小动物,找不到回家的路时,只能用叫声来呼救;不被理解时,撒泼就是他唯一能让你停下脚步的“叫声”。
要是孩子突然撒泼,先别急着发火,想想“他是不是有啥说不出来的事”。
你停下来问一句“你是不是想让妈妈抱抱”“你是不是觉得委屈了”,说不定他的哭声就小了——他要的不是别的,是你的“看见”。
3、多一分理解,孩子就少一分撒泼
理解不是“惯着孩子”,是让他知道“有话可以好好说”。你越懂他,他越愿意学你的样子好好表达;你总觉得他“无理取闹”,他就只能用更激烈的方式对抗。
阿敏带女儿就很有办法,女儿有次因为不想穿裙子哭闹,阿敏没说“这裙子多好看,你咋这么犟”,而是说“你是不是觉得裙子勒得慌?还是想穿昨天那条裤子?”
女儿说“裤子方便跑”,阿敏说“那咱们换裤子,不过这条裙子下次参加聚会穿好不好?” 女儿立马点头,高高兴兴换了裤子。
阿敏说“孩子的想法再幼稚,也值得被认真对待”。现在她女儿有啥想法都会说“妈妈,我觉得……”,很少撒泼。
有些家长,总说“小孩子懂啥,听我的就行”,结果孩子越长大越叛逆,你说东他往西,其实就是小时候没被理解够,心里憋着股劲。
理解就像给孩子心里装了个“情绪开关”,你轻轻一按,他的坏情绪就散了;要是总拧着来,那开关就会失灵,最后只能靠撒泼来“断电”。
写在最后
带孩子就像猜谜语,你得耐心琢磨他的心思,才能猜对答案;要是总凭着自己的想法瞎猜,就永远解不开。
孩子撒泼打滚不是坏,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喊“你懂我一下好不好”。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说教;多一分耐心,少一分烦躁。
你蹲下来听他说,他才会站起来跟你聊。慢慢的你会发现,那个爱撒泼的小不点,会变成愿意跟你讲道理的小大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发布于:广东省国家认可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